国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构化课程的主体视域
2014年6月16日 09:13 作者:黄吉宏国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构化课程的主体视域
黄吉宏 景德镇陶瓷学院
项目基金:本文为“国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论的实证研究”(20140313J07)专项课题阶段性成果。
摘要:一国文化上微言大义,在时代与境遇、民族与国家的精神传承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随着社会思潮的多元交织演进,以课
程结构化与学科交叉性的融摄为指针,探究国学对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转识成智、转智成境,培育主体觉解与文化自信有重要的
意义。关键词:国学;结构化交摄课程;主体觉解
一、国学时代主题的历史嬗变与思政教化的切入点国学乃华夏文化共同体追求“阐旧邦以延新命”的主体内核。
从存在先于理念的事实出发,其本身的概念界定有一个从模糊到逐步清晰的过程。尤其是近现代救亡压倒启蒙的背景下,伴随工
业技术的船坚炮利与新旧时代学术的转型,知识阶层对“国学”的抉择,或急于告别皇极与道统的纠结而热烈的拥抱“德先生与
赛先生”,或欧游心录与资鉴东洋后回归文化本位立场,或个别人物在经历尘世精神的彷徨后终以一己生命凝固与定格化了国
之四维的内心操守。总体在两个百年或复兴梦即是中国梦的不同时期,国学大体经历了由官学——国故——批判——回归的历
程,形成“五四新文化运动——80 年代文化热——新时期国学复兴热”等阶段趋势。
钱基博以为“国学即觉学”。章太炎先生说:“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从当代国学作为一国民族精神、价值
源泉与情感认同等多元视域看:既包括有传统物质文化如瓷、茶
器物,精神文化如儒、佛、道等为主干的义理、又与主义“四特三化”现实有着一定的再诠释空间。追溯五四以来国学概念的呼
之欲出,与白话文的革新,实以语言、历史与世界三维时域下引入日本译介欧陆思想界同类“民族国家”的主体思潮相关。如章
太炎《国故论衡》、马一浮“六艺统摄一切学术”、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等著述实为国人对家、国、世界与中
国关系格局调整下重新定位自身传统与现代的批判性的审视。即在外部刺激与西学参照下,“中国、中学”价值立场的本位省思
如何凸显中体西用的“精神挺立、道德理想、家国治理、社与会合”的新评估。
观天文时变与人文化育,参赞为己为人之学,以养成光辉笃实、刚柔兼济之人格。就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引入国
学的历史资源与德性价值于学校教育之相关结构化课程,是中西古今大视野下对有无体用问题的新命题。传统家庭教育、童蒙庭
训、私塾义学、书院讲习、师徒相承,皆为现有国民教育系列较多关注专业知识,有待培育主体更多精神上安身立命与意义世界
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孔道。国学在经典、道德、心理、人际、人格、心性等身心谐和问题上为学习时代弥合在世主体的操劳与操心
以深厚的文化土壤。二、国学与思政结构化交摄课程的主体觉解
就国学、西学与马学三者在主体视域的创造性诠释而言,毛泽东的历史世界仍留给一九七六年以来的中国以无限的诠释空
间。其中文学革命中胡适倡导的白话文,为胤习传统文化的青年毛泽东提供了广阔的思想驰骋空间,加之湖南一师积淀的传统学
识与“新民学会”的组织历练,为后来成熟时期的毛泽东“一手抓笔杆子、一手抓枪杆子”提供了原初“敢叫日月换青天”的意
志源泉。典型如青年毛泽东时期的著作《心之力》,即内涵有儒佛道三种思想背景与认知改造中国的寰宇气象,是国情相关历史
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结合与新发展。某种意义上,毛泽东是法国大革命后道德理想国的精神幻灭到重生的中国之
成功的接力者。在此基础上,拟对三大主体视域对思政结构化课程做一简要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