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高血压病 潘智敏 临床经验
{;LW"AHr sp0]0]&Nf0中国论文网`~}-TO%H}
U 潘智敏是浙江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名中医、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潘老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诊治内科杂症临床经验丰富,现就其对高血压的诊治经验整理如下。
!I0dT SWBj%Xv|0发表教育论文 k]8B9na9TSd$d01 调畅气血 以平为期
'd r9eK:u2X3V{0!oh!u!s_p4SD0 中国论文网P1owTr'N6v潘老师结合前贤经验,重视近现代相关研究,认为虚、瘀是高血压病发病的基本病理环节。高血压患者有血液黏滞度增高的倾向,瘀血内阻,气血不畅,因瘀致虚,实乃高血压病的基本病机之一,理瘀求本是潘老师治疗高血压的常用方法。潘老师认为,血压升高不纯粹是消极的病因病理破坏,而是机体为克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血流供求不平衡所作出的代偿反应,所以治疗上不应当只是控制血压升高,而应当应用活血化瘀法,使血行流畅,全面改善血液供求关系,积极扶持机体的自稳调节能力,使血压调控实现和谐状态,此即中医所谓“疏其气血,令其调畅,而至和平”。
中国论文网'd_+b'IUr
x xc中国论文网-N6A#qGwd2 辨病辨证 切合病机
中国论文网
^&]2BE*vS(hW中国论文网b&yS+ANN Kl$W"\:WFb0潘老师认为,在突出“虚”、“瘀”特点的同时,还应注意临床证候的分型,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以利主药在适合患者证情的不同药剂配伍环境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这种作用是针对高血压共性与体质因素特异性相结合后所作出的反应。潘老师临床上常把高血压分为三型:肝火亢盛,治以泻肝清火,常选用龙胆草、黑栀子、黄芩、夏枯草、石决明、丹参、玄参、白菊花、决明子、茺蔚子、牛膝、赤芍、连翘等。阴虚阳亢,治以滋阴潜阳,常选用生地、首乌、桑椹子、龙牡、鳖甲、萸肉、枣仁、丹皮等。痰湿壅阻治以熄风化浊,常选用天麻、钩藤、胆星、姜半夏、石菖蒲、莱菔子、橘红、竹茹、枳壳、神曲等。
中国论文网CE?XN!K2a_[-ml3c2P!e$F9oXC.q,o0 发表教育论文 H|uW^YQ_V/mJ0潘老师常说,临床上所见高血压大多各证型相兼,虚实夹杂,应结合中药的现代研究成果,酌情加减运用相应的中药,以提高疗效。如有防止脑血管硬化作用的槐米、首乌、杜仲、连翘、地龙、白菊花之类;对血压降低有协同作用的车前子、泽泻、益母草等;只有详加辨证,切合病机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所谓“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tdcZ4K4o03 明确脏腑 虚瘀并理
J
CGQt(LK9P09Zl/]vL0 9^e!T
_Qz0根据中医理论,与高血压病变相关的脏腑为肝、脾、肾,三脏皆与“血”相关,“肝藏血”,“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肾藏精,生髓,通与脑”,“精血互生”,“肝肾同源“等。既然高血压与“血”密切相关,又有“虚”、“瘀”并存之特点,潘老师在选择抗高血压药物时,尤其注重对血液具有调节作用的中药,如大剂量运用葛根、川芎、桂枝、益母草、丹参、毛冬青(毛披树根)等以行瘀活血、畅通血流,并以养肝补肾之首乌、枸杞子、生地、杜仲、桑寄生之类顾本补虚,补中寓泻,泻中有补,以求固本清源。
E Sg2V6RNh}0-rh;mgjKz04 治验举隅
中国论文网dV3Zd ~+Tx+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