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第一步——基于龙州农村教育改革的实证研究
2010年8月24日 10:04 作者:lunwenchina
[论文关键词]和谐社会 教育公平 义务教育 寄宿制学校 实证研究 中国论文网,s"H s+E*c;|r
[论文摘要]建设和谐社会是新时期一项涉及整个社会的庞大系统工程,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实行机会均等。如何缩小中国长期的城乡差距和巨大的东西差距,关键就在于保障西部农村人群的受教育权益。文章以广西龙州县为例,以乡村义务教育为切入点,调查分析现实困境,归纳总结实践模式,探究其在解决、处理这一矛盾中可供借鉴的一般性方式,以及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解决的相关问题,并指出相应对策。
`$X yw+u+{0 一、研究背景: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a"g Z)Qw0 和谐的社会是一个民主、公平、正义的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一个大多数人能够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社会。从理论上说,它是社会各个阶层和睦相处,社会各级成员各尽所能、全面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一个稳定、有效的系统。和谐社会的提出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和人民的需要,它强调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谐社会蕴含着三个有机的统一体,即民主和法治的统一、活力和秩序的统一、多元与公正的统一;和谐社会必须包含三个要素,即机会、责任、社会组织,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为社会成员提供公正的、平等的参与和分享机会。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是社会公平。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以人为基本要素,实行机会均等,而机会的均等源自于先天的出生公平和后天的教育公平。 中国论文网]$hWTs/m1K1B*o
中国长期的城乡分治、城乡“两策”的“二元”结构使得城市市民和乡村村民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显现出近似直角的不平等——教育不公平、就业不公平、社会保障不公平等等。而这些不公平的根源就源自于教育权利的不公平,特别是在“二元”结构与地区差异两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使问题变得更为严重。在西部的贫困乡村,教育公平权益的保障成为当前“三农”问题的又一焦点。如何从西部乡村人手,寻求保障适龄人群受教育权益的可行路径,成为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中迫切需要改变的“不和谐”因素。 中国论文网nSUmA%e&I
本文以广西龙州县为例,以乡村义务教育为切人点,探究其在解决、处理这一矛盾中可供借鉴的一般性方式,以及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解决的相关问题。 中国论文网"n5O'u"P2^a[
二、现实困境:西部农村义务教育状况不容乐观
'~,JLG7` GXaX8rg0 龙州县地处桂西南边陲,是红八军的故乡,西北与越南接壤,中越边境线(龙州段)长184公里,南与凭祥、宁明毗临,北接大新,东临祟左市江州区;全县地域面积2318平方公里,辖8乡5镇,117个村委会、3个居委会、7个社区;2003年全县总人口26.90万人。全县现有小学110所,99个教学点,初级中学20所(含农场学校),普通高中1所,在校生32830人,其中小学在校生20563人,初中在校生10313人,高中在校生1954人;全县在职教职工2308人,专任教师1963人,其中初中专任教师566人,小学专任教师1226人,高中专任教师115人,职(技)校专任教师56人。作为一个集“老、少、边、山、穷”于一身的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龙州县的教育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 中国论文网.qy5NP Y"lJ
(一)教育资金缺乏。基础建设投入严重不足。改革开放20多年来,龙州县的教育事业虽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地处中越边境,长期处在战争前沿,先后经历了抗法援越、抗美援越、自卫还击等战争,饱受战争创伤,县域经济发展缓慢,教育经费缺乏保障,全县中小学校基础设施落后,许多学校的教室、学生宿舍、教职工宿舍十分破旧。目前,龙州已有10个乡镇的“两基”工作已通过市级审核,但都属于低标准;按自治区“普九”要求,全县绝大多数学校的功能室、场(中学“八室一场”、小学“五室一场”)均不足,仅学校装备一项,按“普九”标准计算,全县尚需投入资金1400多万元。未通过市级“普九”核查的3个乡镇上金乡、金龙乡、上降乡情况更为严重。 中国论文网&`&U)ce/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