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导向法在经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014年9月22日 16:23 作者:张蓓蓓动导向法在经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张蓓蓓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系 215104
摘要:行动导向法是以能力为本位,以行动为导向的新型教学方法,也是高职院校教学方法改革的突破点。文章以经管专业课程《管理理论与实务》为例,将行动导向法具体从构建教学模块、组建学习团队、改变教学方法、重构评价体系等方面,应用于课程的设计与组织过程中,并根据授课实际,提出了行动导向法在具体应用时所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行动导向法;高等职业教育;应用
一、研究背景
行动导向法又称实践导向法或行为导向法,以能力为本位, 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来源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职业教育发达的德国。我国真正意义上进行行动导向法的试点工作是在本世纪初,距今也才十多年的时间。
虽然已有许多高等职业院校在一些专业领域进行了基于行动导向的课程教学体系的开发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起步较晚,或是对“行动导向法”的认识不够完整等原因,大部分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还是以理论讲授为主,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这样的教学既是枯燥乏味又是脱离工作实际的,很难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系的专业课程现在采用行动导向法的出发点是希望围绕岗位实际,通过行动来学习,借助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使学生通过实际工作任务的解决,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更好地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二、行动导向法在经管专业课程中的实施
行动导向法在经管专业课程中的实施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展:
1. 重组课程内容,构建教学模块
为使学生能够应用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不再使用传统教学方式的章节体例,改为建立教学内容模块。教学模块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通过专业调研、企业专家研讨的内容,并且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课程特点,以《管理理论与实务》课程为例,将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六个模块:管理基本原理、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和控制职能。
每个模块又分为若干个具体工作任务,每个具体工作任务又分为若干教学情境。这些教学内容的设计,是为了实现高职教育特色的“专业知识、岗位技能、职业素质”的培养目标,体现“三以一化”(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岗位为主线、以项目为结点、模块化)的专业课程改革思想。
2. 组建学习团队,集体完成任务
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并且更好地完成各项具体任务,每个班级都组建五人左右的学习小组,民主推选组长。各个小组都是分工协作,互相帮助,共同讨论,共同完成课程中的工作任务。
充分发挥组长在学习小组中的作用。组长不仅负责分配任务、组织和协调各组员的工作,而且拥有对组员的评价权利。组长在期末给组员打分,其成绩是教师课程考评的主要依据之一。不但能树立组长的领导权威,而且能够调动所有组员的协作能力
3. 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工作任务为载体,针对具体内容的不同要求,将案例分析、头脑风暴法、角色扮演、项目驱动等具体方法综合运用,来完成工作任务。如在完成领导职能模块的沟通任务时,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扮演相应的角色,设身处地的分析与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锻炼学生自主分析与决策等方面的能力。
还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多媒体技术,使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自主完成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提高学习效率和任务完成质量。
4. 充分调动学生,发挥主观能动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布置工作任务,提出具体任务要求后,如何完成任务,没有具体要求,各小组自行安排。每个小组都是组内协商,分工协作,然后搜集相关资料,逐步完成相关任务。有问题可以随时向教师咨询,教师个别指导。对于一些共性的问题,教师进行集中指导。
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加各组之间的竞争性与趣味性,教师会要求每一小组都做好资料和方案的保密性。
5. 重构评价体系,综合考核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