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库
  • 首页
  • 论文发表
  • 论文宝库
  • 期刊大全
  • 新闻中心
  • 著作出书
  • 发表流程
  • 关于我们
  • 诚心通道
  • 联系我们
  • 当前位置:主页 ->论文库 ->教育论文
  • 回归生活,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活起来

    2014年12月08日 16:33 作者:刘兴礼
    回归生活,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活起来
    刘兴礼
    (重庆市大足区国梁镇中心小学)
    【摘 要】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 “良好道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 ”要提高品德教育的
    实效性,就必须让教育回归生活,把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通
    过角色扮演参与课堂活动 ; 利用好各类乡土人文资源,让学生直观地感知生活,感知社会。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活起来,
    引发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感悟做人的道理,促进知与行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回归生活 课堂 活起来
    中国论文网4p[hZ7re SF
    为何内涵丰富、图文并茂、妙趣横生的《品德与社会》课堂不足以引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老师们也觉得枯燥,好
    像无内容可讲。问题的根源之一在于 : 我们把《品德与社会》讲得太枯燥了,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照,脱离生活
    实际,学生们感受不到学习这门学科的现实意义和价值。要让 《品德与社会》 课变得 “鲜活” 起来, 就得让 “ 《品德与社会》回归生活” ,让学生感悟在现实生活中,好的品德处处体现出价值,会令家庭和睦、邻里互敬、朋友帮扶、同事友爱……可以说, 优良品德, 是一个人的修养, 表现出了无穷魅力。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品社课应该生活化。也就是说儿童品德的形成应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对生
    活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正如曾经有人说过的“告诉我,我会忘记; 给我看, 我会记住; 让我参与, 我才会明白。 ”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把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生活作为课程的内容, 充分挖掘家庭、 社区、 社会的课程资源,并让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在学后还能将升华后的行为回归
    到生活中去,同时又使实践和生活成为学生个人发展的活源头。

    vv*|tsG^ N0
    一、把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事物产生爱好的一种心理倾向,人对
    某种事物一旦产生了兴趣,就能被吸引,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我们传统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存在只注重课文要点
    的讲授,就事论事,忽视了课堂的活动空间,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看,他们对《品德与社会》
    的兴趣要比对卡通片的兴趣淡得多,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上课时往往去掉了许多有血有肉的社会与生活内容,
    因而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在品德教学中,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
    这样就会使学生对学习《品德与社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友爱残疾人》教学活动中,课前我先要求学
    生在大街上走一走,认真观察生活中的残疾人,收集有关残疾人的相关资料,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汇报和交流,在小组互
    相交流的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围绕“你想为残疾人做什么”进行讨论,引导他们对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进行
    反思和提炼,将体验转化为深刻的认识和行动。学生在用眼看,用耳听和用心感悟的基础上,深刻地体验到了残疾人在
    日常生活中的诸多不便,唤起了同学们对残疾人的关注。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巧妙地设置学生感
    兴趣的而又贴近生活的话题,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中国论文网We3YA+S;Zv w+og
    二、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 ,觉得书上的内容既熟悉又陌
    生,与他们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其实《品德与社会》教材不缺少被学生所了解的或与现实相接近的场景和事件。在教
    学中,不妨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兴致来参与课堂活动,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如实物、模型、图片、录像、
    电影、多媒体等) ,联系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角色扮演,与文本对话,进行价值引导,学生才能获得富有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学生的人格才能真正得到陶冶。小学生一般都渴望获得认可与欣赏,喜欢表现自我,所以,教
    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讨论他们所熟知的问题就是给了他们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例如 : 教学《合理购物 ABC》这节课时,我以模拟超市购物的手段, 分别让学生扮演超市的部门经理、 营业员、 顾客,
    真实再现孩子们在购物过程中的种种表现。以儿童身边真实的生活世界为背景,以购物为活动的主线索,以评议、讨论、
    情景表演为载体。在孩子们购物完后,又组织担任“营业员”对这些“顾客”购物的表现进行评议,评价他们在购物时的
    行为,让孩子们通过模拟购物这一亲身体验的活动,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光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
    感受社会,从而明白怎样购物才能成为一名文明的顾客。教师应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
    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取
    经验,逐步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中国论文网H8K-x%H:VN
    三、利用好各类乡土人文资源,让学生直观地感知生活,感知社会在所有《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中,具有地方特色的乡
    土人文习俗为后世的教育留下了独特的资源,它既有着历史的遗留,同时又是存在于学生身边的可以眼观手触的现实,
    相对于其他类型的资源来说,学生可以从心理上首先与其沟通,形成接纳,对学生的学习和感悟大有裨益。因此,教师
    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当地社会生活中、历史遗址、文物古迹、名人故居里去参观、考察、访问,只有让学生亲身
    去看、去听、去体验家乡的社会生活活动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让学生感到《品德与社会》就在身边,才能在潜移默
    化中培养起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如教学《生活中的你我他》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课前到
    商店、医院、超市、居民点等地方调查,了解不同行业、不同职业、不同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再让学生说说他们是
    怎样为人们服务的?通过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分工,每一种职业都对社会有贡献,
    每一种职业的劳动都是人们生活离不开的。学生在广泛接触社会,开展社会调查实践活动的同时,
    能更好地理解我们每个人都要扮演好的角色,承担好自己的责任,有利于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道
    德观念,提高学生履行道德规范的意识。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 。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
    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教学中找到与现实社会生活的切合点,并将现实生活与文本
    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生动有趣,快乐学习,就能提高课堂效率,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活起来。
  • 上一篇             下一篇
发给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 回顶部
中国论文网|微信客服:15295038855
本站提供论文发表发表论文核心论文发表
免费论文发表资源,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lunwenchin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