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倦怠的探讨
2015年11月17日 16:51 作者:黄金国教师职业倦怠的探讨
【文章摘要】
职业倦怠是近年来困扰教学队伍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组织支持感对于教学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工作满意度、职业认同度、工作效能等方面有重要影响,分析教学队伍出现职业倦怠的原因, 借鉴组织支持理论构建长效机制,如重新思索、探讨和改善辅导员准入和培训体系,强化和完善辅导员日常监督、考核体系,提升职称薪资等综合待遇,关注这一职业群体的“人文向度”和“精神建构”,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Abstract]
Occupation burnout is a serious problem in recent years plagued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teaching team, have important influence on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for the teaching staff's work enthusiasm, work satisfaction, occupation identity, work efficiency, the analysis of teaching team reasons of occupation burnout, borrow the organization set up a long-term mechanism to support the theory, such as re thinking, discussion and improve the counselor access and training system,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counselor daily supervision, examination system, enhance th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title such as salary,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is occupation groups "humanities to" and "mental construction", the formation of uplifting spirit health.一、职业倦怠的界定
自从费鲁顿伯格于1974年首次提出“职业倦怠”以来,对于职业倦怠的概念,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法,概括起来,不外乎两大类,即侧重揭示职业倦怠最终状态的静态定义和侧重描述职业倦怠动态发展过程的动态定义。
(一)职业倦怠的静态定义
职业倦怠是指那些需要连续不断地与他人互动的人际服务业者在经历长期压力下的一种行为反应,它由情感衰竭、非人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三个成分组成。
在众多职业倦怠静态定义中,得到学术界广泛认同的当属Maslach对职业倦怠的界定。由于Maslach及其同事所编制的职业倦怠量表-MBI的普遍使用,使这一定义成为目前最常用的职业倦怠标准化操作性定义。
(二) 职业倦怠的动态定义
与Maslach不同, Chernis则从职业倦怠动态发展过程的角度界定职业倦怠,并给出了职业倦怠的定义,这一定义属于职业倦怠的动态定义。Chemiss认为,“职业倦息是个体面对工作疲劳(strain)在态度和行为上消极变化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资源和需求的不平衡,即压力阶段;第二阶段为即刻、短时的情绪紧张、疲劳和耗尽,即疲劳阶段;第三阶段包括一系列态度和行为的改变(如以疏离、机械的方式对待工作),即防御性应对(defensive coping)阶段”。
职业倦怠的静态定义和动态定义并不是相互的,相反,在一定意义上,两类定义是互补关系,动态定义所描述的是静态定义的前一个阶段,静态定义所的是动态定义的最后阶段。
职业倦怠现象的本质:“倦怠是一般个体所经验的、一种与工作有关的持9极的心理状态,它主要以精疲力竭为基本特征。职业表现为负性压力(distress)、低效能感、动机下降态度和行为的消极改变。这一心理状况是逐渐形成但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被个体所觉知。它起因于目的与现实的互不协调。职业倦怠因其实质上是不适当的应对策略,往往会持续存在”。她定义将职业倦怠的诸多症状概括为一个核心特征—力竭和四种一般表现,即负性压力、低效能感、动机以及态度和行为的消极改变。其次,它强调未能实现目标和不适当的应对策略是职业倦怠产生的前提。最后,它指出职业倦怠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显然这一概念和其他诸多概念相比,明显的优势在于不仅是职业倦怠的一般症状表现、产生原因,且具体指出了职业倦怠的核心特征和四个常见的,特征。此外,该定义还强调了职业倦怠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并指出应对策略,在职业倦怠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的作用。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
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是指教师难以应付职业对自己的要求而产生的疲倦困乏的身心状态,是个体厌倦和畏惧工作任务的一种心理反应。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源于两方面因素,即内在的心理原因与外在的社会原因。
(一)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内在心理原因如下:
1.社会转型期的贪污腐败、下岗失业、贫富差距、道德滑坡等问题的负面影响很容易导致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教师内心原有的对职业的认识与现实提出的社会认识产生矛盾,而引起的消极抗拒心理。社会在发展,对教师职业本质属性的认识也在发展,特别是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许多新的思想观念正在猛烈地冲击着教师们所坚守的那些固有的职业的基本特性,每一个教师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矛盾,产生新的压力。如果教师不能正确认识和积极适应那些新的压力,就必然会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导致教师对职业的反叛。
2.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产生高原反应。一般来说,工作十来年的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冷漠感,太有规律的工作、按部就班的生活,是很容易熄灭一个人的激情。曾经有一位教师说:“同一篇文章讲了无数遍,真的感觉很乏味,几十年就这么过来了,实在无奈得很。”对生活富有激情的内心追求与客观情况的差异,往往会引起教师的矛盾心理,使教师对职业产生了反抗情绪,导致拒绝感与平淡感的消极心理发生。
3.部分教师自身的不良人格导致他们职业倦怠的发生。有些教师人格存在着不良方面,如怯懦、自卑、孤僻、狭隘等,在面临压力时,往往不能采用适当的策略加以应付,特别是具有A型人格特质的个体较易导致倦怠。A型人格特质通常表现为强烈地寻求成就、竞争意识强、行为急躁、动作及语言粗鲁等。研究表明,A型个性个体血液中的激素成分多得多,更容易受环境要求的影响,发生心理紧张反应。
(二)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外在社会原因如下:
1.全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期望值在不断升高,不断升高的期望值同教育投入与产出的反差之间的矛盾,大大增加了教师的精神压力。现在社会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使家长们对孩子的期望值特别高,而他们又将这种期望寄托在学校再由学校转嫁到教师身上,教师身上的担子愈发沉重了。沉重负担使不少教师不堪重负,不得不牺牲一个个节假日或者夜晚的休息时间,这更加增添了教师的孤寂感。再加上教育往往是投入与产出极为不相称,教师的付出多,而学生的成效不显著,这又可能导致教师产生对职业的失望感。长期如此,必然会使教师对工作失去应有的热情,产生职业倦怠。
2.教育中一些不够完善的评价体系往往造成教师内心的矛盾冲突。现在社会教育中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与高考实际权重之间的矛盾差异,教育本质属性的规定性与广大家长的客观评价标准之间的矛盾差异,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评价与教育本身的价值标准之间的矛盾差异,这些矛盾大多又是不可调和的,这势必会极大地扼杀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的创造性,使教师丧失了自我价值,教师的合理个性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教师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对所从事职业的倦怠。
3.教育环境的暗示作用。长期以来,社会对教师这个职业已经形成了诸如蜡烛精神、春蚕精神等的传统观念,这些都是以牺牲教师作为其本质要素,这样的观念只会给教师带来消极的暗示作用。如果一种职业非要以毁灭自己作为代价的话,那谁还愿意从事该职业呢?另外,一些教师周围的许多教师一生都是在高考的重压下消耗完了生命,这也给一些教师带来消极的心理暗示,感觉职业的无奈。
三、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及其影响
近年来,国际上有关职业倦怠的研究已延伸到教学领域。大多数学者在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上已达成以下一些共识,即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有效解决工作压力的一种反应。并且认为,教师在经历职业倦怠时有以下三种典型的心理或行为表现:
1、长期的情绪上的倦怠感
处于职业倦怠状态的教师常常表现出疲劳感,性急易怒,容忍度低。并且在情绪上缺乏热情与活力,有一种衰竭、无助感,且对诸如早晨必须起床上班等事情表现出恐惧或沮丧。有时还会感到无聊,空虚,觉得自己无法给他人以任何东西,并对生活冷漠,悲观。情绪上处于疲惫状态的教师对学生也会发展一种消极、乖戾甚至讥讽的态度。
2、人格的解体
教师人格的解体的表现之一就是减少接触或拒绝接纳学生;将学生视为没有感情的事物;用带有蔑视色彩的称谓称呼他们;用标签式语言来描述个体学生。不仅如此,对同事也常常持多疑妄想的态度。
3、较低的成就感
教师们开始感觉到在他们的工作中不再有什么值得去做。教师进入教师职业原本希望能够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同时也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当教师们感觉他们无法给学生的生活带来更大变化,而他们的职业所带来的诸如金钱、社会认可等回报也少之又少时,很多教师就产生了较强的自卑感。他们与同期毕业进机关的同学相比,觉得社会地位、经济实力相差甚远;与下海成“大款”的昔日同学相比,更觉得寒酸。当较低的成就感与前两种职业倦怠的感觉混合在一起时,它们就会大大减少教师工作的驱动力,这时失败就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社会心理学家将之称为“学者型的无力感”。
那些经历着职业倦怠的教师通常在个人生活质量方面也都限于较低的水平,他们经常旷课,对于教学,也很少投入精力去努力提高。相反,他们会花大量时间去寻找新的职业。在健康方面,他们易于发脾气,经常控制不住自己去毁誉他人或一些事物,而且,还会经常陷入因压力过大而导致的失眠等亚健康状态。
总之,上述表现反映出陷入职业倦怠的教师的消极的心境和态度,而且这种倦怠感也已广泛影响到教师个体的各个层面。不仅如此,由于教师的职业倦怠,教师个体、教育事业以及整个社会都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
四、走出职业倦怠
所谓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是指教师难以应付职业对自己的要求而产生的疲倦困乏的身心状态,是个体厌倦和畏惧工作任务的一种心理反应。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不但极大地危害了无数教师的身心健康、教师专业发展,而且严重影响教育事业、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是刻不容缓的。
教师在专业高原期职业生涯阶段属于危机期,教师的成长需求表现在对自己为什么从事这份工作会提出疑问?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面临的现实压力越来越大,逐渐感到力不从心,面临着自我成就水准与现实危机冲突的情况,面临太多与专业理论及理想的专业自我形象不符合的事实要求,感到无所适从等等,这些都无疑需要得到解决。
(一)在这个阶段,自我反思职业倦怠的原因有:
一是工作的压力大。
二是生存的压力,教师工资与日益增长的经济不相适应。
三是社会的阴暗面影响着本人的发展,虽然有时尽力的要求自己看到社会中好的现象,但身边的人总是在说,不免会再次接受现实。
虽然有这样那样的原因,但我们是教师,承载着教育下一代的历史责任,因此不能因职业倦怠而消极,对此本人认为走出这个误区应该:
1、悦纳现实
很多人自觉“太累太苦”,毫无“潇洒”可言,就是因为没有笑纳自己、笑纳他人和笑纳现实的缘故。正确运用自己心灵“望远镜”,在生存空间找寻人生轨迹时,只要学会悦纳,就会有个好心境。挣脱“世俗”羁绊,无私奉献,孜孜耕耘,正是人民教师乐教的精神追求。同时也还自己一个健康的好心情。
2、放假心境
比如说:投身自然。大自然是慷慨的,带给我们的欢乐是丰腴的。为何不暂离劳顿,去体验一下海的壮阔和山的巍峨,欣赏林海的涛声和星空的深邃。可摸一摸绿草的温柔,嗅一嗅花的芬香,闻一闻鸟的心语,看一看夕阳的余辉,这无不遐想连翩,心旷神怡,一扫工作的困顿,心情的烦闷,以达心灵的净化,更何况神奇的自然又给人几多创造的灵感。或是偷闲学习。 此外, 上街购物,打扫庭院,伴儿游戏,其乐融融。其实,在劳作游戏之中,有些问题便可化解。
3、用坚实的计划取代梦想
考虑清楚有关自己理想职业的每一件事———从工作形式到工作环境,然后确定自己所追求职业的标准或目的。谨记,循序渐进是改变不称心工作的最好方法。
4、自己创造职业中崭新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