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民办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2018年6月15日 14:53 作者:何赛男摘 要:随着民办高等教育市场的开放,民办高校面临的竞争愈加激烈。为了提高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必须将激发高校教师的工作动力放在首位。因此,完善有效的民办高校激励机制对安徽省民办高校的长远健康发展意义非凡。
关键词:民办高校,高校教师,激励机制
尽管安徽省民办高校发展势头良好,但由于民办高校资金缺乏和激励机制的不完善,其依然没有形成可以依赖的本校师资队伍,这一切严重制约了民办高校的发展。本文运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通过对安徽省民办高等教育激励机制的现状、主要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以此来构建并完善有效的高校教师激励机制。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下的民办高校激励机制
1、青年教师居多,物质性需求较强
目前,大多数民办高校师资队伍中,青年教师占比较大,很多从高校刚毕业就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由于没有经济基础,他们的基本需求还停留在较低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方面,衣、食、住、行等物质性需求成为影响他们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因素[①]。
2、工作安全和情感归属需求
比之公办高校,民办高校更加重视以注重效率的管理方式来激发学校活力。而且民办高校的规章制度比较规范和严格,使得民办高校教师的工作压力大,缺乏工作安全感,更缺乏对于组织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因此,为了民办高校的长远发展和师资队伍的持续稳定,民办高校应该重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和情感归属的激励。
3、社交和尊重需求
社交和尊重需求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和被尊重的需求。高校教师作为高学历、高智商的社会群体以及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他们与学生、同事及管理者之间的交往过程更期待得到组织和他人的认可和尊重,为了获得更好的社会评价和地位,高校教师在尊重和社会地位方面的需求变得愈加强烈。
4、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高校教师从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具有很强的学术性特点,为了了解学科前沿,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他们需要不间断的进修学习。另外,高校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具备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教育者的创造性脑力劳动决定了他们要有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二、安徽省民办高校激励机制的现状
1、民办高校教育发展状况
安徽省民办高等教育始于 上个世纪 90 年代末,尽管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不错。从教育部官网获悉,截止2015年5月21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845所,民办高校734所(含独立学院275所),比上年增加6所;招生177.97万人,比上年增加5.01万人;在校生610.90万人,比上年增加23.75万人。[②]其中,安徽省属普通高等学校119所,民办高校31所。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安徽省民办高校发展处于全国的中等水平,在省内民办高校发展较快,并初步形成了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办学格局。
2、安徽省民办高校教师的激励现状
由于民办教育市场的竞争日益激励,如何培养、留住、吸收人才已经成为各个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完善高校教师激励机制,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对完善师资队伍的建设意义重大。但是,当前安徽省民办高校的激励手段还相对单一,没有形成系统、灵活的模式,其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薪酬激励。民办高校的薪酬主要由基本工资、课时津贴、奖金等构成,而基本工资相对固定,因此,只有通过津贴和奖金的分配来构成教师激励系统。
第二,福利激励。福利可以分为经济福利,如节假日的奖金、礼品等;非经济福利包括节假日、寒暑假等;社会保险也是福利的重要部分。
第三,培训激励。由于教师是创造性的劳动群体,因此,安徽许多民办高校越来越重视对教师的培训。如:安徽三联学院实行校内和校外两种培训方式。校内培训包括:入职培训;教师岗位实行“助教制”和“导师制”培训;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的专项培训等。校外培训包括:学历或学位的提升,鼓励入职3年以上的教师继续深造学习,并给予一定比例的学费补贴;每年参加骨干教师培训、双师素质培训,并鼓励参加学术会议、学习考察等。
三、安徽省民办高校激励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1、民办高校教师薪酬制度不够合理
安徽大部分民办高校教师的工资主要包括基本工作、课时补贴和奖金等,并建立了正常增资机制和奖励晋升机制。但从运行现状来看,民办高校的人治化色彩还很浓厚,很多管理制度尚待完善。因此,教师薪酬满意度普遍不高,薪酬水平较低,公积金和社保购买比例偏低;在人员薪酬管理上的调控余地过小,缺乏灵活性。
2、内部津贴分配的效果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