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库
  • 首页
  • 论文发表
  • 论文宝库
  • 期刊大全
  • 新闻中心
  • 著作出书
  • 发表流程
  • 关于我们
  • 诚心通道
  • 联系我们
  • 当前位置:主页 ->论文库 ->医学论文 ->临床医学
  • 刘弼臣教授用“角药”治疗肺系疾病经验

    2011年5月23日 17:23 作者:杨蕾,陈自佳
    中国论文网3{S4vIFM F

    【摘要】  总结了刘弼臣常用于治疗肺系疾病的八组“角药”的主治、功效、临床运用以及运用角药的特点。 中国论文网6N1F6Q9u-j,o:te5P

    中国论文网,@3g[r j0t&G

    【关键词】  刘弻臣;角药;肺系疾病中国论文网!yK4oT0AN-FTJ*d-c

    v m;csf*ed5~0          临床上将常用的、相对固定的两味药物的配伍形式,称为“药对”,这是中药配伍的最常用的形式,而三味药一组的配伍也是很常见的,并且源远流长,能够弥补“药对”所不能满足的临床病症,有人将此种配伍形式称之为“角药”,并认为它的组方意义远比“药对”广泛深厚[1]。刘弼臣教授为享誉全国的儿科专家,从事临床工作60余载,经验丰富,常善用“角药”来治疗儿科各种疾病,疗效显著。我们曾有幸随刘老侍诊抄方,并整理其临诊病历千余份,收益甚多。现将刘老运用“角药”治疗肺系疾病的经验整理如下,以飨同道。中国论文网D2cVlW!r

    g4pZY8B9y0  1  作为主药部分之“角药”中国论文网.}-w.WA(dr1l)L

    &_ tT+|m4R/Yoh2z0  1.1  辛夷、苍耳子、板蓝根中国论文网NM`m8b'NtFG
        中国论文网$QQ3tF dk2{1K
      辛夷辛、温,入肺、胃经,具有散风寒、通鼻窍之功。苍耳子辛、苦、温,有毒,入肺、肝经,《本草备要》载其“善发汗,散风湿,上通脑顶,下行足膝,外达皮肤。治头痛,目暗,齿痛,鼻渊,去刺”。板蓝根味苦,性寒,归心、肾经,为清热解毒、凉血利咽之品,《本草便读》言其“清热解毒,辟疫,杀虫”。
    4kV1|%@?m']&J\$|6l`0   
    V2f;c!]wx$GsQ0  刘老认为辛夷、苍耳子皆辛散性温,能入肺经,善散肺经风邪而通窍;板蓝根清热解毒利咽喉,能祛邪护肺安内宅。三药相配既能疏散风热、通鼻窍,又能内解热毒,清热利咽。同时刘老认为小儿“肺常不足”,不耐寒热,易为外邪所侵,而鼻咽为肺之门户,往往同时受邪,表现为鼻塞鼻痒、咳嗽咳痰、咽痛咽干等。对此刘老常以辛夷、苍耳子、板蓝根作为主药,与玄参、山豆根、牛蒡子、大青叶等同用,共奏疏风透邪、清热解毒、利咽通窍、防邪传变之效。此法也是刘老“精于五脏证治,突出从肺论治”思想的具体体现。中国论文网6NJK1]F riu OAz7m

    中国论文网(JvP @LY\R

      1.2  生黄芪、白术、防风
    s3Jj#u4`W0   
    /F KX.l:Odo0  此三味药的配伍取自《世医得效方》中的“玉屏风散”,黄芪味甘微温,归脾、肺经,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的作用,为补气升阳的要药;防风辛甘微温,性浮升散,善行全身,白术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本经》称其可“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中国论文网q^vLB8VO!?
       
    Y0A3y;B&I,EO2v'q0  刘老认为小儿肺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小儿易受外邪侵袭,常常前邪未去又添新邪,黄芪能补肺气、益卫气、固表止汗,配伍白术健脾以资气血之源,佐以防风走表而祛风邪。三药合用既可固表以止自汗,又能实卫而御外邪,使玄府闭合有度。故临床常作为主药治疗表虚卫阳不固的自汗及易受外邪、反复感冒的患儿。中国论文网]+s;^%}}J

    中国论文网Y:J2^'@_w2g a

      1.3  南沙参、桑白皮、地骨皮
    `yT3U/|0   
    c.J4LT S*q0  南沙参甘润而微寒,能补肺阴、润肺燥、清肺热,兼有补脾肺之气,清肺生津,补气化痰。桑白皮性味甘寒,归肺经。《本草纲目》曰:“桑白皮长于利小水,乃实则泻其子也,故肺中有水气及肺火有余者宜之。”故桑白皮具有泻肺平喘、利尿消肿之功。地骨皮甘、寒,入肺、肝、肾经,能直入阴分,泻肺中伏火,并退虚热,王好古称其“泻肾火,降肺中伏火,去胞中火,退热,补正气”。
    F*Pf$Dr0   
    3Q0}"P1U*v9n0  此三味药的配伍是由泻白散变化而来,刘老认为桑白皮专入肺经,清泻肺热,平喘止咳;地骨皮甘寒入肺,清降肺中伏火,对于阴虚有热者尤宜,两药相合,清泻肺热,以使金清气肃;用南沙参代替原方中的甘草、粳米,在于增强方药的养阴清肺之力。三药相配清中有润、泻中有补,既可清泻肺中伏火以消郁热治其标,又能滋阴润肺治其本,对小儿“稚阴”之体起到标本兼顾的功效。临床中常用于咳嗽时间较长、痰多、痰不易咯出、舌红苔黄等病症的患儿。中国论文网P#f:D$g6PL"Z*w

    '[O8w\zMummj8\K0  1.4  葶苈子、紫苏子、莱菔子
    WI1M KkdW3u Z0   
    K[Q]/UZ}?6\,y.O8O l0  葶苈子入肺、膀胱经,《药性论》记载其功效能“疗肺壅上气咳嗽,止喘促,除胸中痰饮”。紫苏子味辛,性温,无毒,归肺、大肠经。《本经逢源》载其:“性能下气,故胸膈不利者宜之……为除喘定嗽、消痰顺气之良剂。”故紫苏子善降气消痰、止咳平喘,并有润肠通便之功,利于肠中痰浊下降而利肺气;莱菔子味辛行散,即可消食导滞,又能降气祛痰、止咳平喘。中国论文网-b%t%X-^&^|v
        中国论文网$n3n6{%Y7p1Ibt!i
      此三味药的配伍是由三子养亲汤变化而来,刘老用葶苈子代替原方中的白芥子,意在取葶苈子苦降辛散,性寒清热,专泻肺中水饮及痰火而平喘止咳,以增强泻肺平喘之力。三药相配,泻肺平喘,降气消痰,同时兼顾健脾消食。临床上症见咳嗽、气喘、痰多、纳差时,刘老常用葶苈子3 g、紫苏子5 g、莱菔子10 g作为主药,以泻肺平喘、化痰止咳。中国论文网9\*liJG4?(w$A V

    中国论文网@,h\$m&C/nh

      2  作为次药部分之“角药”中国论文网;RB1Yr`9B

    中国论文网B(O0zj5{1Y;Rx

      2.1  前胡、杏仁、桔梗中国论文网_@\(]^.TE I
       
    aI*_6h}6a0  前胡味苦辛,性微寒。辛能宣肺散风,苦能降气祛痰,性寒能清热。具有散风清热,降气化痰之功。桔梗辛宣苦降、开宣肺气、祛痰利气,同时能利咽、排壅肺之脓痰。杏仁味苦、微温,入肺、大肠二经。《本草纲目》称“杏仁能散能降,故解肌散风、降气润燥、消积治伤损药中用之”。杏仁能“宣”能“降”,且其辛温能祛肌表之邪,其味苦能令上逆之气肃降,有止咳平喘的功效。
    )oj.L{$s,c4k*_|B0    中国论文网&PeK(TJ(`'w,|k
      刘老认为前胡可降气祛痰,桔梗可排痰利咽,两药相配止咳祛痰利咽的功效较好。而桔梗既升且降,以升为主,杏仁辛散苦降,以降为主,二药配伍,一升一降,升降调和,祛痰止咳之效甚佳。前胡能疏散风热,桔梗为开提肺气之药,可为诸药舟楫,载药上浮,两药相配,使邪从表而解。刘老在临床上治疗痰热郁肺,症见咳嗽、痰多伴鼻塞、咽干等症时,常化裁杏苏散来宣肺散邪、止咳化痰以调肺,方中就常用了前胡10 g、杏仁10 g、桔梗5 g以宣肺化痰。

    8I6MA{9jSc)|02.2  芦根、竹叶、牛蒡子中国论文网5{ @/M^'y8gK[N-d
       
    ZvrM iK0  《玉楸药解》言芦根的功效为:“清降肺胃,消荡郁烦,生津止渴,除烦下食,治噫膈懊侬。”既能清透肺卫气分实热,还可生津止渴、除烦、利尿。竹叶甘寒入心经,长于清心泻火以除烦,并能清胃生津止渴,兼能利尿。牛蒡子辛散苦泄,寒能清热,升散之中具有清降之性,功能疏散风热、宣肺祛痰、清热利咽、透疹。中国论文网X;a u A,OvH$v[N"g
       
    9iA@"F#H0  刘老用这组药主要取芦根清肺胃之热,同时芦根配竹叶清热生津、除烦利尿,再加牛蒡子外散风热、内解热毒。临床症见发热、咳嗽、有痰、咽红、咽痛、口干、口渴,舌红、苔黄等,刘老常用止嗽散加鲜芦根30 g、竹叶10 g、牛蒡子10 g以疏风宣肺、止咳化痰、清肺生津。 中国论文网0a ?6f.W4d&c

      2.3  枇杷叶、紫菀、百部中国论文网iF^c3S2na!x}@I:`X
        中国论文网X3Fgg2_hw
      枇杷叶性味苦平,入肺、胃经。《本草纲目》曰:“枇杷叶气薄味厚,阳中之阴。”具有和胃降逆、降气止咳之功效,是治疗肺逆咳喘的良药。紫菀性味苦甘,微温,归肺经。《本经》载其“主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能温润肺气、开泄肺郁,具有下气化痰之功,为止咳要药。百部味甘,性微温,归肺经。《本草纲目》载:“百部亦天门冬之类,故皆治肺病杀虫。但百部气温而不寒,寒嗽宜之。”具有润肺下气、止咳、杀虫功效。
    _;O;^'s8x)Dt0   
    S3q6w4Jk9l}#~` M+S0  刘老认为枇杷叶苦平泄热,长于降逆;紫菀功善祛痰止咳,温而不燥,润而不腻,长于开泻肺郁、降逆定喘;百部甘润苦降,微温不燥。三药相用,降气祛痰,止咳润肺,化痰中寓润肺之意,润肺又不碍祛痰。临床症见咳嗽阵发、痰多、痰黄、咽红、舌红等时,刘老常用止嗽散或泻白散等配以枇杷叶15 g、紫菀10 g、百部10 g清热化痰、润肺止咳。中国论文网~@2X cb

    中国论文网-cUb ^f5jpYXHx8a

      2.4  紫石英、秦皮、钩藤
    +D4{i.@-hc:w f9zA0    中国论文网b2\{^7f7y/k
      紫石英甘温,能温散肺寒、止喘嗽、降逆平喘、温养肾阳,《药性论》言其主养肺气。据《本草汇言》记载, 钩藤能祛风化痰。秦皮归肝、胆、大肠经,《本草纲目》言其“气寒, 味苦, 性涩”, 苦寒可清利大肠, 性涩又可防止宣散太过, 有清热燥湿、平喘止咳之效[2]。
    y\*A1~w7mDc2N0    中国论文网QQ n:WsW8s
      刘老认为, 小儿肺常不足, 肾常虚, 痰虽源脾驻肺, 与肾阳虚而不能暖土息息相关, 故用紫石英温养肾阳,以蒸运脾土, 土旺则金生, 无区区于保肺, 有治哮求本之意。秦皮、紫石英、钩藤既能温养肺肾,又能平喘止咳,是刘老推崇的治哮良药[2],常与金银花、乌梅、紫菀、五味子等药配伍,用于哮喘、咳喘等疾病的治疗中。

    e]5@Ja2] mm0

    +|:m^4\"UYv4_0  3  讨论
    'y4q9gp_0   
    MG9I r!B_ f0  角药是临床中药配伍中的一种方法,它源自于《内经》“一君二臣,奇之制也”的基础理论,始见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3]。刘弼臣教授在选取药物组成角药时有以下几个特点。(1)运用独立成方之角药,此种角药在从前的经方中就常运用到,如前文中提到的玉屏风散,常见的还有很多,如四逆汤、小陷胸汤、小承气汤、茵陈蒿汤[4]等。(2)由独立成方之角药化裁而来,是将原有的药换用其他药物,是根据小儿发病特点及生理病理特点,选取性味归经主治更有效的药物来配伍。(3)注重药物间相互配伍的关系,首先注重功效间的配伍,功效要能相互配合,不仅强调合用增强某方面的疗效,同时也强调顾护到疾病发生时会出现的兼证;其次注重性味间的配伍,做到升降得宜,宣散得度;最后是注重剂量间的配伍。从刘老的经验中看到,合理运用角药,在临床中能起到方便、有效的作用。中国论文网l6@(oot9_*sp

    +VYW0u/u~j0【参考文献】
    !Z*t1Y5e$fy0  [1]杨发贵.“角药”启微.河南中医[J].1999,19(2):55.
    Z'Vv5{IpE:| v0中国论文网P hDe}"Y
      [2]于作洋.刘弼臣教授治疗小儿哮喘的经验[J].山西中医,1998,14(2):6.中国论文网7a*_ H;u`d
    中国论文网 sU)UUrF5y#I}6Cp
      [3]魏文浩.姜良铎教授论角药的理论基础及配伍特点[J].环球中医药,2009,2(2):137中国论文网#Cjv%t;@

    F2K ?y"Z#V0  [4]楼友根.浅谈经方中“角药”的配伍应用[J].河南中医,2003,23(8):3.中国论文网9]Q$vIQLO;o

  • 上一篇             下一篇
发给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 回顶部
中国论文网|微信客服:15295038855
本站提供论文发表发表论文核心论文发表
免费论文发表资源,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lunwenchin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