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材中祛暑剂设列的思考
2010年8月19日 16:01 作者:高秀兰,谢鸣【摘要】 对历版全国统编《方剂学》教材中的祛暑剂内容进行了考查,发现不同版本教材中存在对祛暑剂单章设列和归并于清热剂的不同。基于方剂分类的逻辑与适用的双重属性,对祛暑剂二种不同处理思路的缘由进行了分析探讨,认为祛暑剂的单列和归并反映出编者对治法逻辑或临床运用的倾向性。根据治法对方剂病证和功用具有涵括性的学术特点和中医祛暑剂在立法和组方用药方面的特点,提出将祛暑剂单列设章较为合理的观点。
【关键词】 方剂学;祛暑剂;教材;分类
高等中医药院校使用的方剂学统编教材已历经7、8版的变更,期间包括行业、地区等适应于不同层次的教材版本总有近20余种。各版教材中的方剂分类大体为18~21类,其差异主要集中在表里双解剂与和解剂、祛暑剂与清热剂的归并以及治疡(痈疡)剂的单立方面。本文拟就教材中的祛暑剂归并或单列问题提出讨论,以求同道斧正。
1 方剂分类及其意义
现代推崇和采用。同时因为“法随证立”,治法分类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临床对病证的认识,而基于不同角度对病证的分类就会有不同的病证内容,故目前治法方剂分类体系中出现基于八纲辨证(八法)的综合治法(主流《方剂学》教材)和基于脏腑辨证的脏腑治法(陈潮祖先生《治法与方剂》)两个系统并立的现状。由于治法自身处于不断发展之中,而基本治法又难以包括临床全部的病证,因此治法分类也有其局限性,这大概就是景岳的“八阵”中设有“因阵”和汪昂《医方集解》中采用以治法为主的综合分类法的原因。总之,方剂的不同分类方法反映出了分类者对方剂学理逻辑性和方剂临床运用性的不同价值取向。
分类是人们对对象进行划分和归合,使其系统化的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不同的分类方法获得了不同的结果,分别反映出人们从不同角度对方剂本质或特性的某种理解。基于不同分类目的,或便于临床选用,或体现方剂功效,或反映方剂之间的药法联系,或突出治法的统领作用,不同的分类方法有其各自的不同功能。其中,由于治法对方剂的治证与效用具有涵括性,故按治法分类,即“以法统方”一直为2 祛暑剂在近代方书及教材中的类列
治疗暑病或祛除暑邪的一类方剂。所谓暑病则是夏季感受暑邪而发生的多种疾病的统称。不同教材中祛暑剂内容的设置有所不同。一版、二版《中医方剂学讲义》、五版《方剂学》、七版《方剂学》、21世纪课程教材《方剂学》5部教材中均将祛暑剂单列立章,其中除七版教材中未对祛暑剂做进一步分类外,其余教材中的祛暑剂均下设清暑或祛暑清热、祛暑解表、清暑利湿或祛暑利湿、清暑益气四类,收载了清络饮、香薷散(新加香薷饮)、六一散、桂苓甘露饮、清暑益气汤等10余首方剂。不难看出,这些教材在内容上除了在祛暑与清暑的表述以及对个别正方与附方的处理上稍有不同外,并无太大差异。三版、四版《方剂学》和六版《方剂学》教材将祛暑定位在清暑,即清除暑热之邪方面,于是将祛暑剂内容归并到清热剂中,并在该章中下设清热祛暑剂一节。其中三版教材本节下收载香薷散、六一散、清暑益气汤为正方,四版教材中收载六一散、清络饮、清暑益气汤为正方,六版教材中收载六一散、桂苓甘露饮、清暑益气汤为正方。四、六版教材还将香薷散、新加香薷饮移入解表剂中。总体上看,历版教材在围绕祛暑剂内容设置上的主要不同在于是否将祛暑剂单列成章。
祛暑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