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音乐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方略分析
2015年1月23日 13:25 作者:王 可学校音乐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方略分析
王 可 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014035
【文章摘要】
音乐是一种艺术,是美的化身,它代表着美好的祝福、昂首向上的斗志以及对美的描述和表达,不同风格的音乐会使聆听者获得不同的感受。近年来,学校的音乐教育逐渐体现出德育化的特点,促使音乐教育和德育教育密不可分,相互依存。在学校的音乐教学中,为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要求,音乐教学中应该更加关注德育教育的作用。
【关键词】
音乐教学;德育教育;渗透方略
音乐具有陶冶情操、培养美感的功能,音乐教育从属于美育教育,这就意味着音乐教育的特殊性。德育教育能够加强学生的道德品质,在音乐教学中,将音乐德育化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将德育教育融入到音乐教育中来,使学生能够实现音乐审美和道德情趣的双丰收。同时,德育教育在音乐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爱国情怀、良好的品质以及判断和欣赏美的能力。
1 学校音乐教育与德育教育
1.1 音乐德育化在学校音乐教学中的必要性
由于社会种种因素的影响,学校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素质和品质的培养, 甚至有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产生道德失范的现象,这就需要学校通过加强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将来能更好的服务社会和社会大众打下基础。如何在教育中找到一种学生都能乐于接受的德育教学形式,是目前学校的管理者需要解决的难题。音乐德育化教育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是德育教育的一种创新举措。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学生对于音乐和德育教育都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必须给予正确的引导。当代学生面对现代社会的想法比较新潮, 因此学校必须改变以往的教育方式,将德育融入到音乐教育中是一种很好的创新方式。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 德育教育所产生的良好作用能有效促进所有教学的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学生健康人格的保证,德育教育对学生积极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健康的性格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2 音乐德育化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可能性
音乐德育化的实行初期,可能很多教育人士对这种教育方式的可行性表示怀疑。事实证明,音乐德育化的生命力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这使得音乐德育化教育成为可能。音乐教学和德育教学都是为学生来服务,都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两种教育方式对学生的教育都有重要的意义。音乐德育化贯穿于我国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过去的教学中,音乐教师也无意中将音乐体现出的美感和审美观灌输给学生。通常认为,学校的音乐教育和德育教育没有空间和时间上的差别。音乐教育和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可以充分发挥两者的特点,在和谐的气氛中实现互通互联。
2 音乐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特点
2.1 亲和性强
首先,音乐本身比较快乐亲和,它能够使人沉浸在愉快的气氛当中。欢乐的韵律、美妙的音符、动感的艺术,给学生提供充足丰富的精神养分,放松他们的心情, 音乐深受学生的欢迎。其次,音乐教师本身就有亲和性,他们平易近人,能够容易的与学生沟通、交流,学生也很容易的就能接受教师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
2.2 感染性强
音乐是情感的表达,它与情感水乳交融,音乐的特征就是由情至意、因情导行、意行互动。音乐是最具情感色彩的艺术, 它能诱发人的内在情感,使学生与音乐表达出来的情感产生共鸣,接受并感染作品丰富的感情色彩。对于初在青春期的学生,优美的音乐、丰富的演唱活动可以吸引他们的目光,调节他们的情绪,陶冶他们的情操,增强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音乐教育的德育教育就在于情绪的感染与控制上。
2.3 功效性强
音乐是音响符号组成的,作用于听觉的刺激物。不同的音乐教育可以激起学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可以将音乐本身蕴含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内心信念,从而使道德教育达到更好的效果。音乐虽作用于人的听觉,实际上是作用于人的内心。学生在长期接受音乐教育后,就能达到心之谐和,而心之谐和又能导致行之谐和。这种教育方式的功效不是暂时性的,而是长久的。
3 学校音乐教学中德育功能实现方略
3.1 端正学校音乐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