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优势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
2010年10月14日 15:23 作者:lunwenchina论文关键词:高校 校园文化建设 和谐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
论文摘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导向作用,探讨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rCt7由此可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之一,也是保障社会正常运行的一个子系统。实现校园的和谐,也就是社会子系统的和谐,无数个和谐子系统的“积成”,必然为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特别是作为学术文化和科学研究重要阵地的高等学校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特殊功能和地位,担负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职能,而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更能对和谐社会的建设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建设和谐校园同构建和谐社会一样,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具体来说,高校和谐校园,主要是指学校各方面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有序发展的状态,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教师之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师生关系的和谐,以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和谐。和谐校园还是学校结构、质量、效益、规模和速度等要素的和谐发展。其中,校园文化是高校建设和谐校园的基础性内容,对于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设和谐校园就必须建设与之相适应的校园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依托高校载体来反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分支系统,即在大学校园这一生态环境下,由一定的个体行为形成的一种共存文化现象,以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反映了“大学生”这一亚社会群体特有的生活状态和独特的文化心态[Cz7。广义而言,它是指高等学校广大师生员工为了实现学校目标,教学、科研、生活等领域表现出来的活动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中体现的文化形态。狭义而言,它是指以全校师生为主体创造的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等社会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文化意识和行为。它甚至可以更微观地体现为仅以大学生为主体创造的校园课外文化活动,即 “第二课堂”。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在学校自身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不断进步并积极作用于全体师生员工思想和行为的群体文化形态,它涵盖学校长期形成的校园风格、优良传统、价值标准以及学校风气等,是一所大学综合素质的体现。从文化形态学的角度出发,高校校园文化在内部结构特征上表现为由浅人深的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物质文化。它又被称为载体文化,是高校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外在物化形式的总称,是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是其表层文化。包括高校中有形的教学科研设备、教学楼、文化娱乐场所等校容、校貌。
第二个层次:方式文化。它是校园主体言行中的“活文化”,包括师生员工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在此基础_L形成的校风、系风、班风,其核心是教风和学风。
第三个层次:制度文化。它又被称为规范文化,包括高校的共同制度和独有制度,如各种教学、科研、生产、生活模式和管理制度、规章条例、群体行为规范、习惯、典礼仪式等,是文化活动的准则。
第四个层次:精神文化。它指高校的校园精神,是高校长期创造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精神氛围和文化环境,是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它包括一所学校的历史传统、人文精神、价值观念、办学风格、师资力量、科研水平等构成独具特色的氛围,具有凝聚力、向,L"力和生命力。
这四个层次的校园文化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缺一不可。物质文化是“硬件”部分,方式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是“软件”部分。其中,物质文化是方式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物质基础,是校园内各种文化活动的物质性载体,因而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方式文化和制度文化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得以形成的制度保证和重要条件;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所要营造和追求的最高目标,它一旦形成,必然内化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之中。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校园文化是大学的精神支撑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大学生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并对学校有着规范、调控作用。与时俱进地建设和发展和谐校园文化,有利于提升广大师生员工的文化素质,净化和优化大学校园人文环境,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从而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增强凝聚力、吸引力和综合竞争力。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导向功能
高校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而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集中体现了先进文化的性质和方向。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必须始终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导向作用,从而保证校园文化的社会主义方向。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对大学生进行以“三观”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抵制低级、腐朽的精神文化垃圾;引导大学生实践和履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的民族传统美德,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育更多的人才,使校园文化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更加富有时代特征,更加健康地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和谐校园文化传播具有促进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播,在这里主要是指空间上的流动,它是高校校园文化发展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其意义在于不断扩大校园文化的影响。在学校内,校园文化只有经过传播,才能影响和感染更多师生员工,达到教育的目的。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力地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传播。通过举办各种知识讲座、文体活动、学术报告会、与个别学生谈心、宣传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一系列活动,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传播。同时,通过社会实践这种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重要形式,促进校园文化向学校以外的社会传播、渗透与融合。一方面,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作为校园文化的载体,将各种校园文化知识运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并将学校的精神风貌、校园风尚展示于社会Cal;另一方面,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又将社会文化传人大学校园,从而丰富和发展校园文化,进而达到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融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