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有偿新闻的画皮
2017年10月14日 09:15 作者:张建国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公信力是媒体的生命。但有偿新闻这个毒瘤,却一直蚕食着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早在1997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就联合出台了《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到现在已经执行了十五年,但有偿新闻仍是屡禁不止、时有发生。有偿新闻破坏了新闻的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降低了新闻报道的质量,腐蚀了新闻工作队伍,严重损害了媒体形象。自觉抵制和杜绝有偿新闻,是新闻媒体机构的每一位记者、编辑、主持人等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职业准则和应尽的社会责任。如何识别有偿新闻、进而抵制和杜绝有偿新闻,是摆在每一个编辑和媒体管理者面前的课题。作为从事新闻编辑工作的一名老兵,下面谈谈我的经验和看法。
动机决定行为,有偿新闻的发生也是一样。打开百度百科,有偿新闻是这么定义的:有偿新闻,是新闻工作者采取不正当手段向被采访报道对象索取物质报酬的活动,还包括故意隐匿和扣押新闻的活动。按“有偿”形态可分为以下种类:接受劳务费等红包、有价证券、礼品,获取各类消费好处,如餐饮、旅游、入学、住房和为亲友解决工作问题等;以新闻为诱饵换取经营利益(如广告、发行)或赞助;以内参、曝光等为要挟,迫使对方提供钱、物、好处等;媒体给采编人员下达创收指标,从而使有偿新闻堂而皇之地成为经营创收手段,如有偿组版、联办节目;不同媒体、新闻单位(包括记者编辑)之间以获取不正当利益为背景而互相交换新闻;某些中介、公关公司以盈利为目的,非法运作(实为经营)新闻。分析公布的有偿新闻的案例,有的明目张胆,有的躲躲闪闪,但无一不是为了个人或团体的利益,干的有偿新闻的勾当。
这些有偿新闻,归根结底都会从内容到形式上反映到新闻载体中。主要有下面几种表达形式:
1、直接型。这种有偿新闻很好识别。在新闻文字内容中,含有宣传对象的名称、服务内容或产品性能、地址、电话、联系人,甚至还采访宣传对象的领导及服务对象,大吹特吹。这种主要出现在新闻形式的经济专题节目和广告节目中,以媒体的联办节目或有偿组版的名义为媒体创收。媒体收了宣传对象的钱,自然是人家说宣传啥就宣传啥,只要不违法国家法律就行,管它有没有后遗症。
2、植入型。当今在电影、电视剧、各种晚会或娱乐表演现场,都有各种各样的植入广告,有很多有偿新闻也是通过各种手法把关联利益方植入到新闻报道中,看起来较为隐秘。一是把要宣传的对象植入到宏观报道中。看起来更像宏观报道,实则是宣传一个或几个企业。例如“开发区为承接产业转移营造良好环境”,内容却是某个转移来的企业特例的基本情况、产品形象和以感谢开发区提供良好环境的同期声。二是声画两张皮。把一些敏感的如开业剪彩、产品图像植入到一个看似宏观的报道中。例如某小店开业,直接报道肯定不行。就说我市积极开展社区文化活动见成效,文字内容介绍开展社区文化的形式、成果,画面却是开业现场的文艺表演活动画面、观众,并以现场活动、门面以及产品形象为背景,以社区文化活动方面的话题采访文艺表演的参演者。又如某市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经济,画面展现的是某大型植物园农家乐或出产的无公害蔬菜、瓜果,并让老板谈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经济获得良好效益的体会,云云。这种植入类的有偿新闻,肯定是新闻记者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精心策划的,从新闻标题取材的角度或具体的文字内容都不容易看出有偿新闻的痕迹,但画面却完全暴露了这些新闻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