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论文网x;GTb1Ow%p
论文关键词:个体;道德信念;德育工作
R1u wXa0 论文摘要:能否对受教育者的心理施加有效的影响,使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的自觉行为,事关德育工作的成败。一段时问以来,学校的德育工作,牧效不大,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因素,即个体道德信念的培养,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
KB7c'?q2^;m0v:} c2~S$`#]0 一、道德信念在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x
y/w:c9T7E ~0 (一)道德信念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巨大动力,是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作为社会主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德育,其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养成完善的道德品质,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化。如何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化呢?“信”即相信、信仰或信念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德育一般规律是一个知情、意、行的过程。而政治教
育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德育过程是一个知、信、行的转化过程。情和意是实现由知到信、由信到行转化的中介。在这里作为客观结果的“行”,是知识、情感、信
仰、意志的集中表现,是衡量一个人的思想觉悟高低、道德品质完善程度的主要标志,是学生认识过程的归宿和最终目的。而作为基础或前提的“知”则是人们对道
德规范与社会道德关系的认识,它包括道德印象的获得,道德概念及道德观念的形成,道德信念的产生,道德评价及其能力的发展等
它是在社会和教育影响下通过个人道德实践逐步发展起来的。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道德思维发展水平,二是道德观念形成变化的程度。其中,道德观念是个
人思想道德观点的总和,是道德水平具体的表现。它的形成不仅需要了解道德规范,而且要承认与接受道德规范,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道德需要,作为评价自己和别
人言行的标准。
中国论文网;v'V th"[\ “信”是坚信道德规范的正确性并伴有情绪色彩与动力性的道德观念。坚信自己某种道德观念是正确的,并怀有去实现它的强烈情
感。它和情、意、行紧密联系。“信”是道德规范内化为信念的基石。信念的强度不单纯取决于某种道德规范的正确程度,主要取决于主体的确信程度。道德信念具
有以下特点:坚定性、稳定性、情感性、意志性。
JA1P.s.Fe0 道穗信念在品德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品德形成中的关键因素。它一经形成,便成为主体进行道德评价的标准,支配行为的道德动机,成为激发道德情感、产生道德行为、坚定道德意志的内在因素,使人的道德表现具有一贯的坚定性。它是某种品德形成的重要标志。
?L[6yo"m7?3L?0 (二)个体道德信念是社会道德规范实施和道德评价的内部力量,对改进社会道德风气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O7K/MY(A0 第一,从道德本身的特点看,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不能象法律那样靠强制的力量来实现,不需要专门机构来制定和执行,而是靠社会舆论来发挥作用,靠传统习俗、内心信念来维护,靠思想教育来实现这种舆论压力在实际中发挥作用,还需要唤起并通过人们心的思想斗争。所以,道德规范的实施必须充分依赖和调动个人内心信念的力量。
rIW+Ov"k;{0
第二,从道德评价的方式看,社会舆论和传统习俗属于社会性评价力量,对个人来讲,是一种外在的影响而内心信念则是一种发自内习的道德评价方式,是从人们
内心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真诚态度和责任心,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在个人意识中的统一。内心信念是人们对于自己行为进行评价的唯一方式,是
道德评价的内部力量。内心信念往往以良心的形式表现出来。所谓良心也就是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有了这种良心,就
能够使人在行动之前自觉地选择对人民对社会有益的行为,在行为过程中监督和促证既定的方向,并能对自己行为效果主动地进行评价。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自觉地避恶从善,与一切错误言行进行斗争。因此必须重视个人内心道德信念的树立和培养。
Nr8t?pa0 二、加强个体内心道德信念的培养
中国论文网^a(}
Lym+c|6X 个体内心道德信念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德育过程中,教师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运用一定的方法,引导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逐步培养出来的。具体说来:
0i%F'rL/e.F|6c0
(一)以理服人。德育属于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德育的根本任务,简单说来,是用先进的道德战胜腐朽落后的道德。德育过程属于思想斗争过程,而思想
斗争,从一定意义上讲,是说理斗争,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思想斗争同其它斗争不同,它不能采取强制办法,只能用细致的讲理方法”如何以理服人?
yWdv*_thp@E0
第一,说服教育要注意晓理性。对于青年学生,他们对问题已有自己独到的分析、判断能力,所以在说服时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道理要讲得透彻、顺势、人
情、合理;事实要摆得真实、具体、充分、有力。要说得能抓住人心,打动人心,深人人心,振奋人心。要使人听了“说理”之后,能引起思想上的强烈共鸣,接受
真理,提高觉悟,心悦诚服。第二,要敢于面对现实,实事求是地讲“理”。一是敢于用道理批评错误的东西,明辨是非,经纬分明。让他们懂得道理。二是“一分
为二”。一个人或一件事总有其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教师对积极的成分要充分肯定,否定消极的因素,这样才能“长善救失”,使学生在思想上澄清认识,提
高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