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校体育教育及运动训练的教学对策初探
2014年9月25日 16:07 作者:邵佳颖 周 宝基于高校体育教育及运动训练的教学对策初探
○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571127
邵佳颖 周 宝
摘要:在当今高校体育教学中,不论是体育教师队伍,还是学生群体,都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阐述了高校体育教育及运动训练的意义,分析了高校体育教育及运动训练的现状,对高校体育教育及运动训练的教学对策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校体育;运动训练;教学对策
近些年来,清华北大等高等学府,频繁出现大学生轻生的事件,人们开始对过度重视文化教育,忽视体育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质疑,毫无疑问,体育教学能够通过运动训练的方式极大地锻炼学生坚韧的品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高校体育教育及运动训练的意义
高校体育教育,是指教育人员利用运动训练的体育方式,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总结来说,运动训练这种体育方式,只是高校体育教育的手段,而高校体育教育的目的,最终是落在“教育”这方面。高校体育教育的目的,主要包括: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帮助学生掌握体育技能,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
1.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高校体育教育的手段是运动训练,运动最直接的效果就是锻炼身体,在运动中,人体的肌肉、内分泌系统等都会高速运转,保持长久的运动训练,能够有效的增强学生体能,促进人体的内分泌,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运动,建立自我保健意识,逐渐培养自我运动的生活行为习惯。
2. 帮助学生掌握体育技能
所有的教育都能够使学生掌握一项技能,体育教育也不例外,在高校体育教育下,学生将掌握各种不同的体育技能,如常规的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跑步、跳高、跳远、网球等等,每一项技能的背后,都有一个完善的领域,及时大学生无法利用高校体育教育走上职业运动员的道路,但是掌握一项技能,同样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不论是在班级中,还是未来的工作单位中, 拥有能力的人,将更具有竞争力。
3. 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高校体育教育能够向学生传达体育精神,所谓体育精神,即团队协作、永不放弃、和谐竞争等,在体育精神潜移默化的熏陶下,学生的心理素质将得到锻炼,尤其是现在大多数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存在较为严重的自我、懦弱、自私等现象,体育教育能够让他们懂得团体合作,变得性格坚韧、乐于助人。
4. 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
中国与美国的第一次外交,被称为“兵乓外交”,由此可见,体育是能够作为一种社交方式的,体育教育是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的。在大多数运动训练中,都会将学生分队,这种队友形式, 是天然的社交基础,能够快速拉近彼此的距离,让彼此更好地沟通交流,即使是单人运动项目,有着共同爱好的人,也更容易产生共同话题,不论在学校还是走进社会,利用运动来进行社交都是极为有效的社交方式之一。
二、高校体育教育及运动训练的现状
1. 学生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中,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存在一种这样的思想:体育,是特长生的事情,与我们无关。在这种思想影响下, 大部分学生在上体育课时,往往存在敷衍了事的现象,甚至严重者,将体育课当做放假,在体育课上看小说玩手机游戏,甚至直接旷课。这些学生认为,体育就是单纯的运动,美其名曰自己是脑力人员,不是体力人员。
2. 教师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中,教师在教育思维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大部分教师只想要按部就班的完成教育任务,没有针对学生个体的差异做针对性的指导,而是一视同仁,存在一定的教学敷衍现象。对于学生上课敷衍、旷到现象,有的教师视而不见,有的教师采用扣分、挂科等手段进行威胁,在期末时面对学生的哀求又于心不忍,长久以后,最后也选择视而不见,放任不管。
3. 运动训练方式单一
很多高校可供学生选择的运动方式只有跑步、羽毛球、篮球、足球等,缺乏新意,尤其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些学生更倾向于网球、台球、游泳等,而很多高校对体育教育的投资不大,缺乏相关设施,导致运动训练方式几十年未发生变化,无法满足学生逐渐增多的运动需求。
总而言之,在当今高校体育教育中,高校体育教育的职能并没有得以执行,高校体育教育的目的也没有得以实现。
三、高校体育教育及运动训练的教学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