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就政治哲学层面而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至少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何以可能。前者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和外延的理解,而后者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条件进行探讨。只有对二者进行科学的理解和把握,才能顺利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教师论文发表 ^w
Z3V/g8z$Nx-D@0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容;条件
教师论文发表 中国论文网R8Y6Y#]*|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68(2011)03-0040-05
'T%Vpd MrG0教师论文发表 中国论文网'jB
^D"Xdu 任何一个民族想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该民族的特殊环境,都必须按照该民族的特点把马克思主义民族化,这是不言而喻的。中国共产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张基于此。但是,与所有民族一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底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能吗?又何以可能?却并不是意义自明的问题。从政治哲学层面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有助于澄清一些模糊认识,对于我们自觉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中国论文网3T-Vc@z%Z _+U 一
!x4\.K3@dP0 按照目前流行的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但是,这种理解只是一种通俗的说法,就哲学层面而言,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什么,至少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进行解读。
&F0o1mq3O
ml0 (一)把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论文网[1D~)_ Yn\Yv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是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而如何界定马克思主义,人们在很长的时间里没有搞清楚。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曲折、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看法甚至误解都与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有关。按照邓小平的说法:“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解的问题。”[1](p.291)后来,邓小平在回顾中国开创的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历史时强调指出,总结过去“最根本的一条经验教训,就是要弄清什么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怎样搞社会主义。搞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的实际”[1](p.223)。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从来没有给出过一个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概念。从理论上说,不能下定义,就不能准确地界定它的外延和内涵。因此,对马克思主义,自始就有不同的理解。马克思还在世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不是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了。马克思针对当时形形色色的、特别是法国的所谓马克思主义者就曾说:“我只知道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我播下的是龙种,而收获的却是跳蚤。”[2](pp.432-446)所以,鉴别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是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候起就必须面对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世时可以由他们来承担起鉴别何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任务,但是在他们逝世后,就得靠后人自己的研究和判断了。现在世界上有许多种马克思主义,哪一种才是我们所需要的马克思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
4ccO8Bb{,k&['S0 从横向维度看,同时并存有多种多样的马克思主义,每一种都声称自己是马克思思想的真正继承者。所以毛泽东说:“我们历史上的马克思主义有很多种,有香的马克思主义,有臭的马克思主义,有活的马克思主义,有死的马克思主义,把这些马克思主义堆在一起就多得很。我们所要的是香的马克思主义,不是臭的马克思主义;是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马克思主义。”[3](p.136)如果抛开意识形态的因素,这些所谓的马克思主义对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都或多或少地起某些作用。既不能说其中有绝对正确的,也不能说根本没有包含马克思主义的因素。这只是一个程度问题。我们曾经信奉的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事实证明并不全都符合马克思的思想。那么,在这些马克思主义中,什么才是我们所需要的、并要加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或者说是本真的马克思主义呢?只能以马克思(当然也包括恩格斯)本人的思想作为判断的基础。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马克思主义是有特定含义的,这种马克思主义主要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就是这种思想的集中表达。因此,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必须加强对马克思恩格斯文本的研究。而这方面,恰恰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所忽略的。正是这种有意无意的忽略,导致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言必称西马”和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发展的尴尬状况。而其他的马克思主义再精妙也只是分支,不是主干。所以,对形形色色的马克思主义给予应有的关注是必要的,但不能舍本逐末。
中国论文网Ez+p@N-cz 从纵向维度看,马克思主义有其自身产生、发展的历史,我们是把过去的还是现在的、早期的还是晚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呢?这实质上是指把马克思主义的形式中国化还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或方法论中国化的问题。邓小平指出,在中国搞社会主义,一定“要有中国的特色。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1](p.213)。这实质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评价标准:必须能与中国实践相结合。这就意味着我们要使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应该是来源于马克思等经典作家的文本,但又不能只是或拘泥于它的文本上的那些文字。因为如果仅仅是书上的文字的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未免太简单了,找人翻译成汉语到现实中套用就行了。而这正是我们党的历史上的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所坚持的观点,其危害也已经为世人所熟知了。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绝不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的语言转换成中国人熟悉的语言,而是把蕴含于文字之中的精神实质和方法论中国化。这种马克思主义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才是我们所理解和正在进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像恩格斯曾指出的那样,“必须重新研究全部历史,必须详细研究各种社会形态存在的条件,然后设法从这些条件中找出相应的政治、私法、美学、哲学、宗教等等的观点”[2](pp.432-433)。在这里,恩格斯实际上提出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几个原则:第一,必须根据全部历史发展的状况和现实情况重新解释、发展马克思主义,对经典作家的观点和结论要结合新情况与本国的历史重新进行阐发,形成新的结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因此不能教条式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第三,马克思主义的应用是一项艰苦的工作,需要各国无产阶级用科学、认真的态度对待它。这样理解的马克思主义才是生机勃勃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需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 QsxK!C0 (二)把马克思主义的什么中国化?
ta5e~6XS0v.bFCo0 从内容和形式上说,马克思主义有不同的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但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不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这几个部分都中国化呢?显然不是,当前与马克思等经典作家在世时已经完全不同了,他们对当时的经济情况的分析显然已经不能适用于当前的经济情况。如果说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东西,也只是用其中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而不是他的具体结论。科学社会主义也是一样。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现在仍然是科学的,因为它是对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主要是世界观、方法论和唯物主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因此,从内容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中国化,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及其著作中的世界观、方法论、唯物主义,而不是马克思分析当时的现实而得出的具体结论。
RW }0u+C0从内容的层次上来说,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有适用全人类发展的普遍规律;有适用资本主义的各种规律,有指导建立社会主义的各种规律,也有对一时一地的具体事件而得出的结论。这些东西,并不是都能中国化的。有些已经在马克思等经典作家还在世的时候就已经证明是过时的了,有些后来也证明已经过时了,或者经过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是不正确的,这些都是不能中国化的。因此,马克思主义能够被中国化的主要是那些普遍性的原理,那些对指导整个社会主义都适用的原理,那些适用于全人类的原理。邓小平指出:“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墨守成规的观点只能导致落后,甚至失败。”[1](pp.291-292)
w8Y#V8A4D0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是谁?
中国论文网!cQ8@S+P8|y5P.O 这实际上是由谁来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毛泽东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4](p.318)因此,中国共产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其前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即,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民群众,必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实践中,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要求。但是,一方面,由于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政治的主体始终是少数社会精英,这种传统必然影响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另一方面,由于马克思主义毕竟是从国外传播而来,老百姓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和认识一开始只能依赖学术和政治精英。因此,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政治宣传越来越专业化,都会导致马克思主义逐渐离开其本应该所属的群众,走向精英化和封闭化,从而窒息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机。从一定程度上说,苏东剧变的危机就是马克思主义精英化的发展,最终导致与人民大众疏离的结果。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的历届领导者都坚持不懈地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把人民群众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把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之源和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决定性因素。从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来看,什么时候人民群众成为真正的主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能顺利推进,什么时候削弱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会出现曲折。
Y q^&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