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语是一门重要的国际性语言,要学好这门语言就必须掌握它所蕴含的深层的文化背景知识,学习语言而不了解与其密切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便不能真正地掌握和运用它。本文通过分析对比中英文化在词语、话语和思维方面的差异性,提出如何把英语文化的差异教学贯穿到英语总复习当中,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从而真正掌握英语这门语言工具,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中国论文网/l6Xa}{4WlX$K#B关键词:重要性;语言;差异性;文化意识;培养
教师职称论文发表 中国论文网M(^jB(MC 作者简介:林杏平,镇江市中小学英语学科带头人,镇江市骨干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句容市实验高级中学高二年级部常务副主任,第二党支部书记。国家级课题负责人,该课题获得中国基础教育英语教学研究优秀成果评比一等奖;省级以上发表或获奖论文30余篇。担任四本专著副主编。学英语特约编辑。
P+n9v&W
C3kb.Oc0 处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英语的重要性、国际性早已人尽皆知,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期里,外语教学界普遍存在这样一种观点,即外语教学只要能帮助学生掌握外语知识和外语技能就完成了它的任务,至于那些与语言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则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查找资料或其他方法自行获得。因此,对它一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复习中更是一片空白。在这样一种外语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语言教学常常忽视与之相关的文化内容而孤立地教授抽象的语言系统本身。然而,到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人们就开始意识到了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例如拉多在《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一书中就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近年来,随着 “交际”因素在外语教学中的普及,人们愈来愈意识到了文化内容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早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在他的《语言》(Language)一书中就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离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学习语言而不了解与其密切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便不能真正地掌握和运用它,难以在高考中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做出正确的选择。
中国论文网]#U:Z _5}[`(}K)i 一、语言文化具有差异性
中国论文网5Lt(@7o{5z+f*qZ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所处时代的发展是各不相同的,这就构成了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在英语教学和复习中,我们把它归纳为三个方面:(1)词语文化差异;(2)话语文化差异;(3)思维文化差异。
教师职称论文发表 中国论文网P2V
D#w{XyL8n9J$z$c 一般说来,词语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民族文化中特有的事物与特有的概念在词汇及语义上的呈现不同。如:“龙”是中华民族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对于中国人,它几乎不含任何贬义,如“真龙天子”、“望子成龙”,在汉语文化中,“龙”被赋予了“神圣”、“高贵”、“成功”等属性。但在英语中, “龙”的对应词“dragon”被定义为“a large fierce imaginary animal,usually represented with wings,a long tail and fire coming out of its mouth.”可见在英语相关文化中,“dragon”是一种不讨人喜欢的、面目狰狞的猛兽,跟它相联系的是“邪恶”、“凶猛”、“可怕”。在英语中,“dragon”有时被用来喻指泼悍、可怕的女人。
Ny.z(_)E}5l&B0 (2)不同语言中指称意义或语面意义相同的词语在文化内涵方面可能有不同。如:英语中的“teacher,worker,farmer”与汉语中的“老师,工人,农民”内涵就不完全一样,英语的teacher是一种职业,不是称呼。所以,平时我们听到的“Good morning,Teacher Wang”,“Good-bye,teacher”等句子,都是因不了解英语国家文化而造成的。
中国论文网6Pl.^!DO (3)体现一定文化内容的定型的习用语,如成语、惯用语、歇后语、俗语、谚语、格言等,不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否则望文生义,会闹出很多笑话。这一点在做阅读理解题时尤其要注意准确把握。如:NMET 2003阅读理解E篇中“I feel in my bones…” 是“I am sure…”的意思。
@(k-|N'B|0 话语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⑴话题的适当选择。西方国家的人都很重视个人的privacy(隐私),在日常生活交往中,我们应避免打听别人的私事,哪怕你是出于一片好心,但在他们看来,这却是非常不礼貌的。生活中,我们在初与英美人士交往时尽量做到五不问,不问他们的年龄、体重、收入、婚姻、宗教信仰等。另外,还要注意避免使用他们的禁忌语,如“星期五”和“13”等,在西方信仰基督教的人看来这些都是不吉利的,是大祸临头的征兆。西方人见面打招呼习惯于点头说“Hi/Hello”或“How are you?”等,在谈话过程中习惯于谈论天气,因此,我们就不能按中国人的打招呼习惯去问候他们,这样会引起他们的误会或不快。
中国论文网(X)M&{Bz|*a (2)话语的形式与使用上的得体性。“交际能力”理论的提出使人们深深意识到,在外语教学中应重视话语的形式与得体性,否则很难达到交际的目的。如:NMET2002单项填空第21小题: